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爱之泉的博客

用自己的正能量去影响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日志

 
 

走进神农架之科考队顺利走完第一条路线  

2012-07-31 07:33:02|  分类: 钱烨报道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讯(特派记者 易清 钱烨) 历时4天,行程30公里,在穿越阎王鼻子、鬼门关后,神农架综合考察队顺利抵达木城,持续10天的综合考察第二阶段路线“徐家庄林场——九冲段”结束,神农架大科考第一条路线已经完结。

第二条路线——穿越阴峪河大峡谷将于5天后启程。

发现红豆杉水青树群落

在老君山经过简单休整后,本报特派记者钱烨顶替前方记者易清继续科考行程,4天内科考队穿越老君寨、邱家坪、蚂蝗沟、红日湾,于29日下午4点钟抵达终点木城。

途中,科考队员共采集约150份植物标本,发现一处红豆杉、水青树国家一、二级保护树种群落,并分别对针叶阔叶落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群落做了物种分析。

脊椎动物组,在老君寨至邱家坪,邱家坪至红日湾途中分别捡到斑羚、野猪尸骨4具,另抓菜花烙铁头蛇3只,9只褐家鼠、2只小林姬鼠,抓获的一只巫山北鲵体长超过25厘米。

脊椎动物组成员表示,这种大小的巫山北鲵实属罕见。

将经过金丝猴、大鲵活动区

在木鱼镇休整5天后,神农架综合考察第二条路线将进入阴峪河大峡谷,经板壁岩、阴峪河、板仓、红举、九道、东溪、猴子石下谷、千家坪至官门山结束,总路程约500公里,阴峪河是此次穿越无人区的焦点。

据了解,阴峪河大峡谷分布着神农架80%的植物物种。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科研所杨所长表示,此次穿越的阴峪河大峡谷,将进入以往没有进行资源调查的盲区,经神农顶北坡下山,每平方公里的水平直降可达1700米,挑战性极大。

杨所长称,目前暂定科考队员38人左右,经木鱼镇休整后,于8月4日清晨出发,至板壁岩背后下去,行程计划6天,穿越包括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等植被带,最后海拔从2600多米降至600多米,科考队员将经历第一条路线中峡谷潮湿、高山昼夜温差大等所有恶劣气候,沿途将经过神农架金丝猴与大鲵的主要活动区域,科考意义极大。

据了解,因为路途艰险,森林覆盖度高,周围环境相似,截至记者发稿前,保护区工作人员仍没找到合适向导。

科考日志

经过老君寨 爬上了最高点

7月26日—7月27日 晴

行走路线:老君寨—邱家坪

曲线距离:15公里

最高海拔:2730米

清晨,在阳光穿透云层后,6天来的雨水终于退却,队员们收起帐篷开始离开那片住了两天的杜鹃林。

昨天晚上,因为气温太低,队员裹着被子围坐在篝火旁取暖,木鱼镇的农民杨开华唱起了民歌,在经过一天休整后,队员们的情绪开始好转,不过有些人还是提早下了山。

我们从安置点分别挖出的瓶子中,没有新发现,一些贪食的蜘蛛爬进去取食而丧命。因为气温很低,资深鸟人章波并没有从他的帐篷钻出来观鸟,大家像两爬类动物一般,站在阳光下取暖,晒干帐篷后向邱家坪出发。

我们在经过老君寨时,海拔停在最高点——2730米,左侧是老君山,脊椎动物组的周权认为,我们已经看到了天空的平流层,天气出奇的好,紫外线照射强烈。

一路分布着针叶落叶阔叶林混交区,脊椎动物组的队员在一处河床边上发现那两具斑羚尸骨时,我正在海拔1600米的山上跟景观组的宿秀江记录植物物种。

这些针叶落叶阔叶林,上层是华山松、红桦与野核桃树,下层长满了日本金星蕨与高原露珠草。

下午到邱家坪时,沿途变成了落叶阔叶林带,邱家坪跟牛栏头相似,曾经的农民都搬走了,森林砍伐严重,已经不能吸引景观组的兴趣。

脊椎组的队员在鉴定那些沿途捡到的尸骨,周权说可能是偶蹄目的食草动物,从体型、头骨判断,应该是一只野猪与2只斑羚的遗骨,死亡的原因,应该是在饮水的途中遭遇猎杀或者病死。

沿着那段河床,还发现了很多野生动物的粪便、足迹。

晚上,脊椎组的队员与民工进入邱家坪那条无名河抓两爬类动物,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行走3个小时后抓获了一只体长超过25厘米的巫山北鲵,它被发现时,正躺在岩石上观察环境。

因为夜间气温很低,两爬类动物缺乏逃跑的能量,行动迟缓而变为脊椎动物组的标本,泡在工业酒精中,渐渐死去。

今天脊椎动物组收获很大,除了那3具尸骨与巫山北鲵,还有一条菜花烙铁蛇,2只虎纹蛙,与一只趴在漆树上的石龙子。

给野鸡下套子 一无所获

7月28日—7月29日 晴

行走路线:邱家坪—阎王鼻子—红日湾—蚂蝗沟—木城

曲线距离:15公里

最低海拔:639米

在邱家坪的夜里,大家抵制不住抓青蛙的兴奋,商量着明天到山上下鸡套子。4个民工到对面山上砍来竹子,用脊椎动物组的尼龙绳,赶制了15个鸡套子。

我们在邱家坪扎营的一天,景观组的队员原路返回沿途没记录物种分布,我则跟着脊椎组的队员去蹲鸟,邱家坪那条无名河上生存着很多水鸟,在我们端坐的那段河床是一对红尾水鸲夫妇的领地。

在安静了两个小时之后,一只亚成熟的雄性红尾水鸲进入我们的视线,它开始躲在一块岩石后面,用两只米粒般大小的眼睛观察我们,最后终于放下了警惕心,开始捕捉河面的粉蝶。

一只燕尾,突然从河道掠过,接着是那对红尾水鸲夫妇出现了。

一起蹲鸟的周权说,看来,那只即将成熟的雄性幼鸟是那对夫妇的孩子,它们的窝就在那块岩石后面,雄性红尾水鸲的尾巴是红色的,上半身又是蓝色,而它的母亲则逊色得多,跟麻雀很像。

那只亚成熟雄性幼鸟的尾巴已经部分出现红色,在动物界,预示着雌雄红尾水鸲的育幼行为已经结束,这时,那只雄性红尾水鸲正试图将幼鸟赶出自己的领地,让它去独立生活。

那只雄性红尾水鸲正在不断地用嘴啄他的孩子。

但幼鸟似乎没有离开的意思,被雄性红尾水鸲驱逐后,依然停留在那块石头上,一会又翻下去洗个凉水澡。

周权说一只红尾水鸲的领地大概有20多米的河床,此时我们正端着“鸟枪”蹲在他们家园的边界线上,虎视眈眈。

下午3点,民工开始到附近的山上下鸡套子,随行3个人,他们用山胡椒与马尾松的枝叶遮盖住60米长的一线山坡,在障碍物中掏个洞作为野鸡的行走路线,然后把鸡套子绑在一段具有弹性的山胡椒枝条上。

民工屈定喜说,野鸡只能从他设的圈套中经过,“头钻进去以后,就会被吊起,然后弹到空中,无法动弹”。

屈定喜曾经在几家苞谷地里,抓了50多只野鸡与一只兔子。

第二天,我们从邱家坪出发前,放在山上的鸡套子一无所获,脊椎动物组的鼠夹子倒是夹中了3只褐家鼠,队员一致认为,邱家坪以前是居住区,植被带破坏严重,很少有野生动物在此活动,这也是鼠夹子夹到这么多老鼠的原因。

邱家坪到木城的山路并不好走,沿途经过阎王鼻子,是个两公里的峭壁,前头有个奈何桥,以前就一根木头横在断壁上,现在变成了木桥,可以扶壁而过,事后才知道那处峭壁的下方生长着一株珙桐,当时队员没有提醒我,沿途太危险。

不过,峭壁之后,海拔1430米的地方,出现一处红豆杉与水青树的群落,让科考队员大为惊讶,保护区王敏说它们像落叶林中一颗珍珠,零星分布在神农架林区中,很难碰到。

本报特派记者 易清 钱烨

  评论这张
 
阅读(43)|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