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爱之泉的博客

用自己的正能量去影响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日志

 
 

没有一种植被,如此渴望延伸  

2012-09-07 22:04:25|  分类: 钱烨报道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2012-09-07 14:48:01 来源:长江商报 【大 中 小】

这里是常绿阔叶林统治的南国
蟾蜍蜷缩在喷吐的泡沫巢穴中产下它的几千枚卵,静谧的常绿阔叶林沉入了夏季以来的安澜之夜。
神农架分布着为数不多的常绿阔叶林带,生长在海拔1100米以下的沟谷河道旁,有时候顺着峡谷暖湿气流,它们可以爬到海拔1200米的地方,那里是它们向上延伸的极限。
植物学家张代贵说,界于亚热带与北温带过渡区域的神农架山脉是山地气候常绿阔叶林向北中国延伸的最北界。
也许,在神农架没有一种植被带像常绿阔叶林般拥有炽烈的延伸渴望。
是的。“延伸是我的渴望,就像我广饶的南国兄弟一样。”
本报记者 钱烨 易清
采写/摄影
向秦巴山系延伸时,被迫停在了北纬31°附近
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以南中国的岭南山区分布最为广泛。面积占了中国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
那里是常绿阔叶林统治的南国。
作为亚热带并具有统治地位的物种群落,常绿阔叶林无疑已经适应了南中国的大片土地,丛林底层栖息着亚热带最丰富的蕨类与真菌群落,构成湿润气候中最稳定的森林生态。
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金缕梅科是它们主要组成树种。典型的常绿阔叶林中的树木通常都具有我们熟知的樟科植物特征,叶片革质、表面光亮,叶面常迎向阳光照射的方向,因此,常绿阔叶林又有照叶林之称。
常绿阔叶林和古老的裸子植物群落——针叶林一样,往往成为古老动植物种类的避难所,保存了很多珍贵的植物种类。木兰科是最古老的被子植物,在恐龙时代就已经出现,桫椤、蚌壳蕨等树型蕨都是食草类恐龙的美食。
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南中国,常绿阔叶林是向热带雨林的过渡种,有很多樟科、木兰科的乔木,出现板根。
但是,它们在向北中国的秦巴山系延伸时被迫停在了北纬31度附近,神农架成为山地气候常绿阔叶林向北分布的最北缘,与湖北接壤的陕西境内再无它们的踪影。
影响其继续北上的根本原因是缺少华中地区复杂地形的掩护,亚热带季风与暖湿气流同时消失了。
北国,沉入了落叶阔叶林与巴山冷杉统治的苦寒世界。
落叶阔叶林入侵,收复失地至少要50年
沿途科考队经过最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是在新华断裂带石灰岩壁上,因为去棕峡的路途遥远,科考队选择在这段峡谷暖湿气流形成的常绿阔叶林中扎营,用棕榈的叶子炖了一锅米饭充饥。
一个不好的信号是,这片不可多得的完璧已经遭到峡谷之下的观音河水电站的破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前几天的暴雨将崖壁上滥砍的乔木冲下,水电站的拦水大坝被冲垮了。人类这点伎俩对于高深莫测的大自然来说真的不堪一击。
七八月间的神农架,进入了一年中降雨量最充沛的季节,占到全年降水量的39%——45%,峡谷暖湿气流加剧了云层的积累,一场大雨过后,气温恢复到可以脱掉不透气的涤纶外套的程度,队员们决定脱下鞋踩着河床,开始向观音河峡谷的最深处走去。
我在淮河以北的华北平原长大,此前从未目睹过常绿阔叶林的样子,这里的植物生存方式与熟知的落叶阔叶林或者针叶林大相径庭。
因为峡谷暖湿气流的影响,黄心夜合、仿栗,还有湖北新记录种——灰岩润楠构成了浓密的次生林,绒叶木姜子和灰岩润楠处于比较显眼的位置,然而这两种樟科植物却是湖北的新记录种。
令张代贵费解的,如此巨大的灰岩润楠乔木丛,在此之前竟未被外界发现,灰岩润楠是上世纪80年代我国植物学家祁承经发表的新种,喜欢生长在石灰岩上的樟科植物。
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就是这里从未有植物学家来过,而当地向导老汤说,这条路是连接新华镇与峡谷内村落牛栏头的唯一要道,他们走了一辈子,也不认得这种乔木。
阿七的脚下踩到了一种五加科的植物——短梗大参 。令张代贵颇为惊奇的是这种底层灌木层的群落在湘西也只能在湿热性很强的小溪保护区或者桑植八大公山保才有。
“这是长江水汽通道直接影响的结果,”老张说,神农复杂的地理环境,秦岭屏障消弱了北方冷空气的影响,南中国海的亚热带季风长驱直入,尽管已经偏离北回归线8个维度,这里仍然保存了一些热带物种——胡椒科的植物。
它们在观音河峡谷的入河口被发现。
科考队注意到,一段山体滑坡造成的常绿阔叶林被毁,落叶树种已经侵入多年,形成了稳定的群落,这里没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落叶林阔叶林不会是终极群落,终会被常绿的绒叶木姜子与灰岩润楠取代。
在抵达已经荒废的牛栏头时,与观音河水电站的建造情况一致,人类活动加剧后,繁衍能力强大的落叶阔叶林统治了老汤活了半辈子的村落。
有些是人为筛选种,具有经济效应的落叶乔木——核桃、板栗,被老汤的先辈从海拔1500米的落叶阔叶林引入,很快取代了当地常绿树种。像那片坍塌的山体坡面一样,如果缺少人类活动,常绿阔叶林收复失地需要至少50年的时间。
两个月的科考下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常绿阔叶林在神农架分布面积像高耸在云端的巴山冷杉针叶林一样稀少,不过它们一旦遭到破坏,还能够恢复,但物种的数目却一定恢复不到破坏前的数量。
常绿树种,城市绿化的天然基因库
毫无疑问,在沿途科考的植被区系中,常绿阔叶林蕴藏着最多的经济价值。但这些待开发的经济物种很大部分深藏在人迹罕至的峡谷河道之中,选择相忘于江湖。
一个基本的用途是绿化城市,在广饶的南中国亚热带城市群,樟科、木兰科的常绿树种是城市绿化的天然基因库,
武汉市城市绿化管理处资料显示,武汉市城区行道树共有29万株,其中常绿乔木15.2万株,占了52%,而数量最多的是樟树,有12.2万株,占行道树总数的42%。
樟树是常绿阔叶林中最常见的树种,它们与木兰科、壳斗科常绿种的植物构成了观音河峡谷两岸茂密的常绿阔叶林植被带。
科考队在河道入口发现了近年在上海市频繁出现的绿化植物——木兰科的黄心夜合。在收集种子时,张代贵特意指出,他的一个朋友在经营这种绿化物种,一斤野生黄心夜合的种子可以卖到2000块人民币。
城市与森林似乎是两个矛盾的概念。但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生命的本质是属于自然,而不是那些生硬的钢筋水泥堆起来的城市。
自196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首次提出“城市林业概况”以来,世界各国就相继开展了有关城市森林的研究。1970年,美国就成立了Pinchot环境林业研究所, 专门研究城市森林, 改变美国人口密集区的居住环境。直到21世纪初,中国才把城市森林建设纳入可持续林业发展规划当中。
到目前为止,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授予了三座城市“国家城市森林”的称号,河南新乡、贵州贵阳以及湖南长沙。武汉于1993年12月颁布《武汉市城市绿化条例》。而事实是,市民对日趋减少的公用绿色越来不满。
其实,早在1885年,英国人奥古斯汀·亨利就在西南四川山区和湖北宜昌采集标本,在带回英国的植物标本中,很大部分是来自南中国常绿阔叶林中的物种。
后来哈佛大学的植物学家沙坚德教授认为:“很明显,世界上没有哪部分像中国西部那样,能有那么多的适合于温带气候的城市公园和花园的新植物”。
常绿阔叶林底层:
平淡世界里,难得一见的峡谷植物
我对虎耳草科的植物有偏爱,近乎于对峡谷专有植被带差生的好奇。
相比于深裂潮湿的峭壁,那些昏睡在潮湿阴暗角落的蕨类植物,已经穿过了亿万年的光阴。
高等植物组的张代贵总是询问我关于对虎耳草偏爱的理由。起于沈从文的《边城》中有关一段翠翠的描写,翠翠告诉爷爷,在睡梦中飞到对面的悬崖上抓了一大把虎耳草。
在神农架常绿阔叶林的底层分布着我们在轮廓平淡的世界难以目睹的峡谷植物世界。
红毛虎耳草VS单叶铁线莲
翠翠抓到的虎耳草生长在崖壁上,在湘西,石灰岩的喀斯特地形非常常见,这是虎耳草科生长的天堂。
可巧的是植物组49岁的组长张代贵就出生在凤凰城的边界,对于武陵山区的虎耳草科他看得多了,而我却是第一次深入峡谷,真有采上一大把虎耳草的冲动。
它们生在渗水的崖壁上,想要得到一份标本确实要费一番工夫。
《本草纲目》中有详细的描述:“虎耳,生阴湿处,人亦栽于石山上。茎高五、六寸,有细毛。一茎一叶,如荷叶盖状,人呼为石荷叶,叶大如钱,状似初生小葵叶及虎之耳形。夏开小花,淡红色。”
在通往棕峡的观音河峡谷中,红毛虎耳草成为专有植物,在海拔延伸到两岸的常绿阔叶林就不见踪影,它与毛茛科的单叶铁线莲覆盖了大部分的潮湿岩石。
张代贵说单叶铁线莲又叫“强盗草”, 可以治疗跌打损伤,钻在山里的土匪与人斗之后,路遇铁线莲,采之,敷药,有奇效。
蕨类植物的统治与消亡
对生耳蕨是峡谷专有植被之一,与其他喜欢阴暗潮湿的蕨类一样,它们的繁殖主要依靠流水对孢子的扩散。
这是一种延续了亿万年的繁衍方式,在恐龙横行的侏罗纪时代,地球湿润温暖的气候促成了蕨类植物成为统治地球的霸主。这种身份,在6500万年后的观音河大峡谷又有重掌乾坤之势。
散叶铁线蕨、鄂西蹄盖蕨、溪边凤尾厥、细毛碗蕨、节节草……据统计,现在地球上生存的蕨类约有12000种,分布世界各地,但其中的绝大多数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神农架自然抱区科学考察集》记载的蕨类植物有34科75属,297种,它们适应神农架几乎所有地形的环境。
节节草喜欢成群的生长在落叶阔叶林下,对生耳蕨与铁线蕨分布在沟谷峡道之中,即使是海拔2700米的石缝内也能生存一些极为耐旱的蕨类——卷柏属,它们的叶片在缺少水分的情况下回卷起,像羞涩的含羞草。
不过,自白垩纪显花植物出现以后,进化更为先进的种子植物彻底取代了蕨类的位置,迄今为止,覆盖地球的森林仍然是我们熟知的种子植物。
蕨类统治地球的年代只有在埋藏深厚的地层沉积岩中回放着它们的历史。
  评论这张
 
阅读(26)|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