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境内的泉水很多,但绝大部分是冷泉资源。
长江商报消息 古村落内,将建一个零排放的农耕会所
11月7日,我们乘船,从隽水河的渡口过河,进入茅井村的地界。
茅井村的高家(茅井村十组)是面临开发的三个村庄之一。此处是个古村落,村里有口泉眼,终年不干,冬天时还冒着热气,从村庄的外围流过,供村民引用、灌溉,上游洗衣,下游洗菜。
开发公司看上这块地,是因为此处依山面水,环境超脱,很符合古代士大夫的审美情境。村落还保留着清代的一座石桥,两处家祠,而且居住人口并不多,前后加起来不超过30户。
据规划,此地将被建设成一个保存古村落味道的度假养生会所。负责浪口温泉总体工程的一位高管告诉记者,最初的设想是保留一部分乡土建筑,“修旧如旧”,建立一个零排放的农耕会所。
下了渡船之后,我们又走了半小时才进入村界。河床的上游是村庄,水流充沛。一个穿军绿色大褂的中年男子独自在河床边过滤苕粉。此时已进入红薯收获的季节,显然,红薯是山地得以种植最划算的农作物种,沿途村庄,几乎俯拾即是。
因为地理环境的狭隘,水源的不足,生活在这些偏远山区的村民,很难在贫瘠的红壤山地上种出什么像样的庄稼,而对生长环境不那么挑剔的红薯成为他们的首选。正在过滤苕粉的余智明就是其中一位。
这位61岁、一辈子没走出山野的农村汉子,种了3亩多红薯,年产4000斤,立冬后,开始制作苕粉,每斤10块,不算成本可以赚2万多,而红薯的葛藤是喂猪的极好饲料。所以,本地种苕的村民势必会在屋后养一窝猪,多了卖掉,年头杀掉两头,一部分祭祀祖宗,大部分自己烟熏起来,够半年食用。
村庄绕着泉眼,建家祠、布耕地
高家仍然在进行着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流过这个村庄的泉水,每天为村野妇汉提供甘甜的水源与灌溉用水。
例如,每年这个季节生产苕粉的必要水源,就是用山前泉眼淌出来的水过滤的,而为了方便取水,村口接近河床的地方都修了宽敞的青石台阶。
今年已经87岁的高修生说,这条泉眼原本只有一条河道,1967年,陆水(隽水河的下游名称)修水库,政府通知会淹到这里,所以,村民都往山前搬了一点,距离泉眼更近了,为了方面取水,他们又挖了第二条河道,绕着新建的村庄与家祠,然后进入耕地。后来,陆水水库并没有淹到他们,所以现在村庄也就形成一庄两地的格局,而泉水也被分为两道,各引一支,洗衣、灌溉,互不相扰。
11月7日下午,绕经泉眼源头时,两位村里的太婆正在后建的河道中洗衣、洗菜。村里分两个姓:余、高,河道下游是余姓的家祠,上游则是高姓的家祠。
两处祠堂已相当破败,村内老人还在坚持逢一遇五的给祖上祭拜,但是村里年轻人太少,一些大型的祭祀活动只有等到年底才能举行。
高修生说,村内两姓人都从山西迁来,已经相继生活了五六代,村里的人都已经风闻此处即将开发,但是何时拆,怎么建,他们也不清楚。
我们离开村庄时,他正在维修自己已经住了几十年的老屋,对于旅游开发,他表现得很淡然,轻描淡写地说“公司来开发我就搬到下游,下游开发我还住老屋”。
温泉:浪口村、新河村
家有泉眼可作澡堂
本村人免费
浪口一带的温泉主要分布在大白河的两岸,这条按理说是隽水河支流的河床,早在陆水修建水库时,已经跟主河床分离。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是镶嵌在新河村与浪口村之间,一个东西跨度超过3公里的池塘,中间被数度分开。而新河村与浪口村之间还横着一条新河,是“公社时代”为方便灌溉而挖的渠道。
浪口一带的村民很早之前就有泡温泉的传统,为了遮羞,他们往往选择在大白河宽敞的河床上搭起简易的棚子,男女分开,一人5块。
泉水资源是根据生产队后期分配的土地决定的,谁家田里有泉眼,谁就可以用它招揽客人赚钱,本村人免费。
“包间主要是城里人过来洗,一次25元”,浪口村的村民许和国说,他是目前大白河上依然坚持开浴池的两个普通村民之一。
许和国说,自从祖上从山西境内迁来之后,围绕大白河几口泉眼一直存在。早年,大白河直通隽水河,随着冬季枯水期,河床显露,那些埋藏在河水之下的泉眼会露出来,并始终为大白河提供水源。
关于此地为什么会出现温泉,许和国的祖上传说,曾经铁拐李与张果老在此地下棋,一只王母派下巡视四方的金猫,看到他们斗得难解难分,两家各设一个当门炮相持不下,金猫疏于职守,看待不下,就衔着两个炮,跳进了大白河,从此,这里水就变热了。
当然,这不是现代地质学给予的解释,浪口温泉因为硅酸与氡的含量偏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做成矿泉水,但很快就销声匿迹了。直到2009年,此地被再度注资1.3亿元,打造全国顶级的乡村温泉会所。
11月8日,吴俊刚躺在大白河的河床上午睡,简易浴室棚子的背后就是新建成的乡村度假温泉会所。吴俊刚说,会所建成后,他们这种简单的开发方式就过时了,年底过后,他就打算拆掉棚子。
“下午4点过后,到晚上9点,客人最多,而泡温泉的集中季节是在春节前后”,吴俊刚说,除了泡澡,本地人还会在冬天用温泉水洗衣服。
关于旅游开发,许和国与大部分浪口村民一样,最关心的是大白河两岸的耕地是否会被占据。浪口全村不下200多户,与对面同样牵扯占地问题的新河村,也有这样的担忧。
新河村是距离浪口两条河道的村落,两村之间以石桥与堤坝相连,与浪口村不同的是,这里是“四大徽班”之一“春台班”台柱子——米应生的故乡。村内清末建起的米氏宗祠尚且保存,而且被列为湖北省文保单位,与浪口村相比,居住在米氏祠堂周围的米家后代似乎更不愿意搬迁。
浪口一带的村民很早之前就有泡温泉的传统,为了遮羞,他们往往选择在大白河宽敞的河床上搭起简易的棚子,男女分开,一人5块。
许和国说,自从祖上从山西境内迁来之后,围绕大白河几口泉眼一直存在。早年,大白河直通隽水河,随着冬季枯水期,河床显露,那些埋藏在河水之下的泉眼会露出来,并始终为大白河提供水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