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爱之泉的博客

用自己的正能量去影响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日志

 
 

寻访楚式漆器的形与色(上)  

2013-09-05 08:30:23|  分类: 钱烨报道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寻访楚式漆器的形与色(上)

2013-09-05 02:23:28 来源:长江商报

寻访楚式漆器的形与色(上) - 石晓轩 - 爱之泉的博客

楚式漆器制作工艺的第三步:绘色。

长江商报消息 红色是朱砂,黄色是藤黄,黑色取铁粉或锅灰

早在7000年前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中,简单的漆器就出现了,人类把这些从树皮中获得的液体涂抹在木材表面,可以延长木材的使用寿命。

楚国人对漆器的使用是引人瞩目的,特别是那些王侯的墓藏,埋藏着精美的漆器。1978年随州境内出土的曾侯乙墓,发现了2000多件漆器,虎座鸟架鼓几乎与同时期出土的编钟一样成为“楚地”的标志。

这些已经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的漆器,在拂去尘土之后,色彩依然魁丽,不禁让人迷惑,它的颜色何以保存千年不变?这些精美的漆器出自何人之手?又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呢?上一期《长江地理》探访了生漆产地——秦巴山系的割漆人,而本期我们将探寻楚地漆器发展的历史与制作工艺,从生漆的原产地,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的手工作坊,在传统割漆人、手工作坊的的生存困境与当代艺术家对漆器的发展新的认识中,重拾对漆的认识。本报记者 钱烨 采写/摄

生产周期长,原料昂贵,

楚漆传人去年赔了十几万

我见到荆州市楚式漆器髤饰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邹传志的时候,是在8月22日荆州古玩城的漆器店里,一位杂志社的记者正在与他商量楚式漆器的宣传计划。邹传志坦言,虽然自己漆器手艺精湛,但了解漆器的人太少,生产出来的漆器堆在仓库里,黯然失色。

自上世纪90年代初,邹传志跟着父亲学习这门技艺,一直希望能够传承下去。刚开始是个人作坊,2005年,邹传志在荆州老城南门外的城乡接合部租下了500多平米的破旧厂房,开始批量生产漆器,虽然去年赔了十几万,依然没有挫败他的雄心。

邹传志把原因归结于不熟悉销售套路,漆器市场一直打不开。而且与市场上普通化学漆制作的漆器相比,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周期长,而且原料昂贵。

一件简单的捧盘就需要一周的时间,而相对复杂的鸳鸯豆或者走兽捧盘可能需要半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从人工雕刻,打磨上漆到绘画,一整套流程下来,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件漆器作品就报废,一件面世的漆器,不仅需要从材料上精挑细选,手工艺人熟练程度亦非常重要。

所以,培养一位熟悉漆器制作的工人是非常费时的事情。目前,在邹氏作坊工作的几位手工艺人无一不是在此工作了十几年之久,即使是几位80后的成员, 在十几岁时就在此工作。经过邹传志面授的徒弟,来了又走,大部分的年轻人无法适应这种工作的乏味,每天不是面对着一桌子凿子、挖勺,就是五颜六色的绘画材料。

邹氏作坊工作的时间是上午8点到12点,下午2点到6点半,每位工人在这一天的工作日内平均可以雕刻1件捧盒,或者给1件刷完漆的鸳鸯豆上色。

8月22日,记者在邹传志的作坊里只看到8名工人,另一半回到家中抢收玉米与大豆。这些手工从业者大部分没有完成高中学业,有的甚至初中毕业就出来收做学徒,很大部分是邹传志的远房亲属。

工作无起色的另外一个原因也许归结于这里工作环境过于简陋。在被邹传志租下来之前,这里是家具厂的一部分,生产质量很低的家居床柜,邹传志买下了那台数控机床批量生产一部分漆器的雏形,而大部分的木材,半成品堆积在那所破败厂房的角落里,堆满灰尘。

邹传志说,新的作坊已经选址完成,明年就可以搬迁。

机床制造雏形,细节仍由三个徒弟手工完成

记者在邹传志的手工作坊记录的时间并不长,8月22日当天,只有8名工人在作坊里生产,邹传志也心不在焉地观察着徒弟们的工作,然后跑到厂房里联系为他在乡下淘买石雕的古董贩子。

楚式漆器的制作工艺首先是从雕刻开始的,很显然,在对木头的处理方式上,与古代相同。

邹传志说,用于雕刻漆器的木材首选楠木,其次为杉木或者其他松树,从出土的大部分漆器来看,古代贵族墓葬中的漆器多为楠木。但考虑到经济压力,邹传志作坊中的漆器多以杉木为主。

“木材选定后,要自然晾干,内部没有水分”,邹传志说,荆州其他生产楚式漆器的手工作坊也有用电烘加热的方法,但崇尚传统的邹传志还是认为自然晾干最为正宗。

说到对传统的坚持,为了增加经济效益,邹传志已经有所妥协。雕刻的大量工作是由一组数控机床完成的,这种机床可以按照邹传志的设计图提供所需漆器的雏形,而细节的处理方面仍需要邹传志的3个徒弟手工完成。

这3名徒弟都是江陵县人,初中毕业就跟着他学这门手艺,虽然都是90后,但雕刻工艺已经很成熟。他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将木雕雏形,精雕细琢,成为后期可以上漆的木胎。

其实,可以作为漆器胎底的材料不止木头一种,竹片、青铜器甚至是漆本身都可以作为胎底,而且以漆胎最为名贵,邹传志的作坊中就有一件尚未完工的汉代战马漆胎雕塑,制作工艺非常复杂。

前期需要利用铸造青铜器中的范铸技术,在战马模具的表面贴上纱布,在纱布上涂漆,然后如法炮制,贴上十几层纱布后,依次涂漆,漆干后,漆器成形。据说,漆胎制成的器具,轻巧、耐腐,很难变形,木料容易出现裂痕、虫蛀,而青铜也会锈蚀。当然,纯漆胎的漆具价格也不会便宜。

在继承传统的道路上,邹传志也试图用传统工艺生产适合现代人欣赏的工艺品或者生活用品。他已经开始研究将楚式漆器的图案与绘画色彩注入当代的桌椅家具中,去年已找到买家,接下来,他希望将家具中绘画删繁就简,降低生产成本。

在上色之前,

要经过三四道刮漆手续

木胎雕刻完成后,接下来就是上漆了,也称刮漆。这一阶段,是制作漆器的第二步,也是需要生漆最多的时候。

8月22日,因为夏忙的影响,负责刮漆的工人只有老张在工作,邹传志称他是作坊里资质最老的两位之一。

刮漆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在已经制作成形的木胎上涂漆,漆称为大漆或者生漆,产自恩施的毛坝,也就是上期《长江地理》探访的人头山村。

邹传志长期与利川一位姓黄的老板保持生漆供应关系,价格都是谈好的,每年,利川那位姓黄的老板都会定时为邹传志提供生漆。

邹传志曾谈到毛坝生漆的闻名世界,也曾听老一辈手艺人说,荆州境内也曾种植漆树,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情。

一件木胎,在成为最后上色的最后阶段中,要经过三四道的刮漆手续。

首先要用生漆与瓦灰(古建筑陶瓦下沉积的灰尘)调和,涂抹在木胎上,修补那些坑洼之地,要求表面的光滑与平整。晾干后,接着刷第二道、第三道,直到木胎表面漆黑光滑,不再出现斑点、坑洼为止。邹传志说,考虑到经济压力,以前的漆器匠人会选择用猪血灰,顾名思义,就是用猪血调和石膏或者瓦灰,起到粘连剂的作用。

猪血廉价,容易获得,但粘黏效果不好,而且容易产生恶臭,而古代贵族用的漆器是使用价格昂贵的生漆调和瓦灰调和的,只是,邹传志用石膏取代了瓦灰。

每一次刮漆的晾干时间就延长了一件漆器的制作时间,而刷漆层次的多少,也代表着一件器具的贵贱与使用寿命。

最后一次的刷漆,也称上光,生漆的成分会增加,甚至完全由生漆组成,晾干后,器具表面充满光泽,而光泽的背后是漆黑一片,给人带来色彩上的诱惑。

  评论这张
 
阅读(27)|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